² 团队简介:
先进光电材料与绿色催化创新团队现有成员7人,其中博士7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1人,硕士生导师2人,山东省青创科技创新团队1个。团队成员依托公司材料科学与工程重点学科和山东省硅单晶半导体材料与技术重点实验室(筹)平台,以服务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战略为目标,对接“十强”产业中的绿色化工和新能源新材料产业,面向化工产业转型和高端化发展需求,以先进光电材料开发为主线,重点研究其多相催化、储能、光电转化等应用功能,开发结构新颖、性能优异的新型材料,系统研究其在能源存储、光致变色、水体污染物去除、异相催化等方面的应用潜力,并揭示其结构与性能调控规律。
² 研究方向:
n 基于配位调控的先进晶体材料开发。选用不同分子结构和功能基团的配体开展功能框架材料制备。通过对配体分子大小和功能基团种类、数量的理性设计,实现框架材料形貌、晶相、组成的调控。
n 基于表界面调控的先进催化材料开发。发挥孔道的限域效应对金属中心分散和电荷性质的调控作用,通过控制合成和活化条件来调控金属-载体相互作用,开展框架催化材料开发,通过优化金属中心的化学环境,提升催化剂的氧化还原性能,最终实现高活性催化剂表界面的可控构筑。
n 基于晶相和空位工程的先进储能材料开发。采用各种合成方法,如水热合成、静电纺丝、化学气相沉积以及喷雾干燥等开发结构新颖的半导体和碳材料,系统研究其在能源气体存储、温室气体捕获、水体污染物去除、异相催化、发光及分子基磁体等方面的应用潜力,并揭示其结构与性能调控规律。
² 团队成员:
耿龙龙,副教授,吉林大学博士,团队负责人。山东省高校青创科技创新团队负责人,欧盟伊拉斯莫项目访问学者,德州市高层次人才,德州市绿色化工与环境催化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山东理工大学、中北大学、济南大学、吉林化工学院兼职硕士生导师。近年来专注于绿色转化和环境治理所需催化剂的创制与催化特性研究。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山东省青创科技计划、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校企联合攻关等项目8项,科研经费400余万元,在Appl. Catal. B: Environ.、Chem. Eng. J、J. Catal.和J. Colloid Interf. Sci.等期刊发表高水平研究论文45篇,申请发明专利5项,相关科研成果获中国商业联合会服务业科技创新二等奖、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科学技术二等奖、山东省高校科学技术三等奖、德州市自然科学学术成果一等奖等。先后荣获火狐电竞优秀教师、优秀科技工作者、毕业生心目中的好老师等荣誉称号。
张秀玲,教授,天津大学博士。山东省突贡专家、山东省教学名师、山东高校重点实验室首席专家、德州市首届十大科技女杰、德州市突贡专家,山东省特色专业、山东省卓越工程师试点专业,山东省高水平应用型专业群、山东省一流本科专业、山东省精品课程负责人。主要研究方向为MOF材料的创制与性能研究,获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科技进步三等奖等科研奖励10余项,在ACS Appl. Mater. Interfaces,Inorg. Chem.等期刊发表高水平论文50余篇,近五年参与国家级科研项目1项、省部级科研项目3项,主持横向课题4项。
牛萍:教授,山东大学博士。近年来专注于过度金属氧化物催化剂的制备与催化特性研究。先后主持和参与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校企联合攻关、成果转化等多项,其中以第一作者在Appl. Surf. Sci.、Colloid Surf. A、Langmuir等学术期刊上发表SCI论文10余篇,相关科研成果获德州市自然科学学术成果一等奖。
王玲,讲师,山东大学博士。近年来致力于电致变色光电功能材料的设计合成及其应用研究。先后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主持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项,在Adv. Sci.、J. Mater. Chem.A等学术期刊发表SCI论文10余篇,申请获得国家授权发明专利1项。
庞绪良,讲师,江苏大学博士。近年来致力于温和条件下过渡金属催化剂的原位电化学调控,开展纳米金属催化剂的制备与催化性能研究。先后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省部级课题项目4项,发表SCI论文20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在ACS Catal.、J. Catal.、 ACS Appl. Mater. Inter.、 Inorg. Chem.等学术期刊上发表SCI论文11篇。相关科研成果获中国化工学会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李振:讲师,巴塞罗那自治大学博士。主要从事方向为金属有机框架MOFs及其衍生多孔材料的制备及多重应用研究,如能源转换与储存,光致发光,非均相催化等。以一作在Adv. Funct. Mater., Chem. Mater.、Green Chem.、ACS Appl. Mater. Inter.、Chem. Comm.等期刊上发表SCI论文17余篇,其中入选期刊封面文章两篇,期刊热点文章一篇。
吴文玉:讲师,燕山大学博士。主要从事方向为新型碳材料的制备及应用研究。先后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共发表SCI论文20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身份在Chem. Eng. J.、J. Mater. Chem. A、J. Power Sources等高水平期刊上发表SCI研究论文4篇,授权中国发明专利2项。
² 团队成果:
近年来发挥学科交叉优势,开展用于高端化工和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催化新材料、新工艺和先进光电材料的开发和应用技术研究。围绕框架催化新材料开发与应用开展了系列研究,先后获批《具有气体储存和分离功能的微孔配合物的定向合成、性能及构效关系》、《基于结构设计的MOFs的孔洞调控及CO2的吸附和活化性能研究》和《框架催化剂中开放金属位点的可控构筑及催化亚胺合成的性能研究》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以及省部级科研项目多项。在Appl. Catal. B: Environ.、Adv. Funct. Mater.、Adv. Sci.,ACS Catal.、Chem. Eng. J等重要刊物发表高水平学术创新论文3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8项,相关成果相继获中国石化联合会科技进步三等奖、山东省高校科技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2021年先进材料与绿色催化创新团队获批山东省青创科技创新团队。团队深入推进产学研技术攻坚,2022年与德州绿霸精细化工有限公司联合成立德州市绿色化工与环境催化工程研究中心,发挥团队人才和平台优势,已累计与区域企业限定技术开发课题3项,研发经费350余万元。“新型功能配位聚合物材料的构筑与应用”获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基于配位结构调控的无机有机杂化材料的构筑与性能研究”获得山东省高校科学技术三等奖,“基于开放金属位点构筑的框架催化新材料开发”荣获德州市自然科学学术成果一等奖。